“养鳝能手”的发家之道
“昨天忙得很,刚卖了2万斤白鲢,今天才得个闲……”10月7日,张沟镇先锋村,走进志彬水产专业合作社,老板陈志彬正忙着记账。
前两个月,是陈志彬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。每天天刚亮,满载黄鳝“口粮”的货车陆续开进村里,一条条白鲢活蹦乱跳等待卸货。高峰时期,每天能销售7万斤白鲢。
在合作社养殖基地交易现场,一片繁忙景象。鳝农们开着自家三轮车,前来抢鲜“下单”。确定要货数量后,加工鱼浆师傅忙着将新鲜白鲢投入到搅碎机中,很快,一箱活鱼就变成了鱼浆,忙时能一天加工16000斤白鲢鱼。
一盆鱼浆和袋装的颗粒饲料搅拌均匀,这就是黄鳝的“主食”,备受鳝鱼喜爱。陈志彬介绍,每年八九月份是黄鳝成长的黄金期,进食量大。
这批鱼肉混合饲料,将投喂进陈志彬养殖的1800口鳝鱼网箱中。除了满足自家黄鳝,他还供应给合作社社员,辐射先锋村及周边镇上黄鳝养殖户。
“去年销售了500万斤白鲢,预计今年能卖到850万斤。”陈志彬盘了下数。
批发、售卖新鲜白鲢,是陈志彬黄鳝产业链条版图上的重要一环。优化资源配置,延伸产业链,他还销售苗种、饲料、鱼药、蚯蚓、红丝虫、冷冻海鱼和出租温棚等。
“特意弄了2个冷冻库,专门用来存储蚯蚓、红丝虫等,这些是黄鳝爱吃的辅料。主辅搭配,让鳝鱼既吃得饱也吃得好。”陈志彬说。
“做任何事都要用心,不用心是做不好事情的。”虽是土生土长的先锋村人,但陈志彬从未想过当“新农人”,和黄鳝打交道。从自己养殖黄鳝到发展产业链条,陈志彬一步一个脚印,走得很踏实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陈志彬能发家致富,就是跟着家乡兴起黄鳝养殖业潮流走的。2007年,在外经商多年的陈志彬,听闻家乡养黄鳝政策好,很多人尝到养鳝“甜头”,他还给当时的老村支书陈江启打电话咨询。一个电话,坚定信心,陈志彬选择返乡养黄鳝。
返乡第一年,陈志彬投了10万块,弄了60口网箱,钱没挣到还亏本。找原因,学技术,引进好种苗……陈志彬依然坚定养殖黄鳝有“钱途”。
“我们村8组里家家户户都养黄鳝,一个小组就有1万4千口网箱。话题围绕黄鳝转,和乡亲们聊天都是在取经。”陈志彬笑着说。
和老师傅“取经”,自己下功夫琢磨。第二年,陈志彬扩大规模,又追加20万元,当年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,挣了30多万元。
4年后,摸爬滚打的陈志彬,成立了志彬水产专业合作社,流转土地几百亩。社员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300多个家庭。
2016年,陈志彬又抢抓机遇,通过引进温棚囤苗技术,黄鳝苗种经过7—10天的周期,在温棚过渡后,适应了当地水温减少应急反应,再投放到外塘网箱里,提升苗种存活率。
“苗种送进温棚里,就是给鳝鱼宝宝住温箱。”陈志彬打了个比方,此外,还要观察水温和苗种状态,适宜调整棚内周期。
温棚囤苗技术,在村里引起反响,村民程云俊、陈文兵、龙高云等人羡慕不已,纷纷找到他,打听怎么建温棚,如何过渡……陈志彬毫无保留,悉数告知。多年来,他致力于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路。“乡亲富起来,日子都有奔头。口袋装着钱,大家有底气。”陈志彬说。
如今,陈志彬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。自家鱼塘水面面积达230多亩,有1800多口网箱。就在去年,他的黄鳝产业链条销售额达到7500万元。
金九银十,陈志彬又收获了一个丰收年。秋日暖阳下,志彬水产专业合作社门前一派宁静,红字黄底的“养鳝能手”牌匾金光闪闪,这是村里特意为他颁发的。(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罗婉婷)